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公众号手机端

外卖小哥跟我说:90%的IP都在“裸泳”

liumuhui 2年前 (2023-06-28) 阅读数 249 #NFT
文章标签 数字藏品

数字藏品的“风”越刮越大,数字藏品交易平台也如星星之火,呈现出燎原之势。目前市面上的数字藏品平台开了又关,关了又开。甚至IP项目直接当起了平台,炒作手段五花八门,但最后却只剩下炒作。

数藏IP运营:炒作与运营

在之前的文章《停止炒作,数藏IP运营是打开格局的第一步》中提到的,目前国内数字藏品行业情绪虽然沉寂下来,但仍有诸多市场乱象,而这背后有很重要的一个逻辑错误——时下很多数藏营销仍旧是沿用PR媒体噱头炒作思路,并没有真正的深挖数藏价值。

数藏IP始终要走向脱虚向实,数藏的潮流文化属性和非同质化合约技术,让它成为了品牌聚合社群、拓展市场的重要价值手段。

那么如何是一个有格局的数藏项目?

一直在努力“运营”的IP项目一般我们都能显眼可见,公众号持续的发表,活动的举办....等等的持续性动态。但另一方面,努力的IP项目却不一定是一个有格局的数藏项目。

对于目前市场的现状、流量的动向,当市场空间越来越小,时间成本越来越重时,部分IP仍然套用旧有思路,但实际上只会增加市场上的内耗,持续增加泡沫性。

而跨界的品牌联动、引流,驱动数藏朝着实用性的趋势前进,增强实体权益配套的玩法,才是打开格局的发展趋势。

平台上的新决策思路

其实,目前我们已经明显看到唯一艺术平台上新频率的变化,相信他们已经改变了上新策略。根据之前很多用户反映部分IP的不作为,赋能没有,承诺的遥遥无期。在用户的角度上看,不管你是平台还是IP的责任,反正没兑现的,IP找不着人就只能找平台。市场泡沫堆积在平台上,对所有人都不是好事,因此用户要求平台上增加上新IP的审核条件:

1. 需要有实力背景(Money)

2. 有粉丝基础(带来流量)

3. 有一定的运营实力(不会假性死亡)

相信这些条件和建议都会成为他们的考虑因素之一,以致审核流程增多,调研时间更长。同时,我们能注意到线下活动的增多,与天猫的联动,平台策略方向早就放弃了炒作思路,转移跨界合作,拓展圈外市场。

因为在传统VC的角度上看,市场规模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。

在互联网时代的投资,关注的不是项目的盈利能力,而是项目是否有迅速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,同时拥有竞争壁垒的资源整合性。因此跨界的品牌联动,实体赋能成为拓展市场规模的战略要素。

所以带动市场有新资金的流入,破圈成为最大机会。

提高我们的决策效率

以上都是我们做决策前需要考虑的外在因素,在判断IP是否在“裸泳”,最后的决定权在我们的手中。

讲个故事:

2018年7月,雷军的小米在香港上市,当天便跌破发行价。

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成了“高位接盘者”而“被套”,很多人成了所谓“被宰的羔羊”。那么,请问,“宰羊”的人是雷军吗?在这种情况下,因为被套,便认为自己是被雷军宰的,根本不应该进入交易市场,因为不仅逻辑混乱,并且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的能力。

不能正确地识别价值和价格,而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。

另外,常说我们亏损是因为缺乏耐心,其实是表象,本质是什么?

认知

所以准确来说,是提高我们的认知。

这就好比是一个游泳的人,不管你的游泳技术多高,你都必须要清楚,哪一片水域,由于水流湍急,水底深不可测,你万万不可下水。而不是不停的去苦练游泳的技术,以图在任何水域,在任何时候你都能下水。因为这个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。

在资本制度下一切的运转其实不是为了利润,而是为了“如何更好的追求利润”。在这个制度下,关于利润追求的条件,都尽量在变得可量化、可计算,从而达到一种可以预测的状态。恰恰是这种可预测性,就是我们能去做决策的核心条件。同样,也是我们去研究项目基本面的核心条件。

总结

自然界中,各种物体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,都有其周期性。来自《吕氏春秋》的一句老话:谋时而动,顺势而为。一旦违背运行规律,无异于海市蜃楼。

高瓴资本的张磊在《价值》一书中提到对投资的思考:究竟怎样才能找到穿越周期和迷雾的指南针?

答案就是:“长期主义”——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,更是一种价值观。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从事任何事情,着眼于长远,躬耕于价值,就一定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。

只要内在价值不发生贬损,外在价格浮动是最不值得担心的事。大部分人在这段时间被行情弄的人生迷茫,质疑人生,信仰崩塌。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,即使牛市来了,如果不理智、不坚定,跟你又有几毛钱的关系?

寒冬异常残酷,很多人明知春天要来,也撑不过去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区块链技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